经典碑帖临本编辑札记 将古人的精神气质还原到纸上-凯发k8ag旗舰厅

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8年01月22日 13:18:17
 

f44d305ea5951bc2667c57.jpg

“经典碑帖临本丛书”内页

通常意义上说,碑帖类图书不需要太多的编辑含量。只要找到合适的底本,印制的清晰度高一些,就可以投放市场了。如果再把这部碑帖的基本情况加以介绍,编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其实不然。要使图书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得到读者的认可,必须从增加编辑含量上入手。就经典而言,在出版领域已经找不到任何空白点,关键是要做出特色,具有独到的编辑含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

临摹经典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书法艺术水平的不二法门。因此,我们策划的重点就是如何在“临摹”上为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临摹的前提是找到范本。在过去,得到一部碑帖很不容易,因此人们的眼界有限,只能见到什么学什么。现在的读者所面临的是无所适从的选择烦恼。一些民间乱写乱刻的墓志、造像慢慢被人们发掘出来,被有些人奉为圭臬,以丑为美,误入歧途而不自知。基于此,我们突出了选择碑帖的经典性。所谓经典,就是具有典型的审美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代表性、永恒性乃至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第一辑,我们选择了汉代的《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北魏时期的《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张黑女墓志铭》,唐代的《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共七种碑帖,这七种碑帖的原作年代自东汉至盛唐,跨度达六七百年,其间有汉隶、魏碑和唐楷三种典型的书体,是中国书法不断走向辉煌的记录。而这七种碑帖,既适合初学,又适合提高。

范本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如何临摹的问题。对初学者而言,临摹经典时往往会遇到无从入手的烦恼。由于经典碑帖原作年代久远,多有剥泐残缺,加之大多从金石传拓而来,无论是点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还是结构的穿插与组合,用毛笔都难以表现出来,即使面对精良的传世拓本,也常常不得其门而入。因此,看他人如何临摹就成为事半功倍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别人的临摹作品,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他们如何将碑帖中的字还原到纸上,如何将古人的精神气质化作自己的面目。

起初,我们曾想到以古代尤其是清代以来书法家的临摹之作作为参照。但是我们发现,除了极少数作品为通临之外,大多都是片断,即选临、节临的作品,这就不便于初学者对所学碑帖的观察和理解。因此,我们决定不一味依赖古人,以当代书法家的临摹作为范本。于是,我们聘请了五位书法家临写这七种碑帖。这五位书法家对于所临摹的作品都下过硬功夫,对于经典有着准确的把握和深入而独到的理解。这套“经典碑帖临本丛书”不仅收录了书法家的通临之作,有的还包括书法家不同时期的临摹作品。我们将书法家临写的部分过程摄录下来,读者通过扫描封底的二维码,直观地看到书法家是如何临帖的。

临摹毕竟是一种手段,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临摹是对经典碑帖从多个方面进行的认知和理解,体味和把握。临摹一种碑帖,首先要了解这种碑帖的刻写年代、主要内容、艺术风格、书法家的经历和性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每一本书前,我们都请书法家写了一篇分量较重的文字,对碑帖原作的刻立、出土年代、形制、内容、流传等进行专门的叙述。同时,对碑帖的艺术特色、美学特征等进行阐释。最后,是这部碑帖的临习要领,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方法技巧。在临摹之前或是临摹过程中,经常温习一下这些文章,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刘运峰,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