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山水间 城市焕新颜——山东威海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凯发k8ag旗舰厅

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4年06月14日 22:03:23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在明阳北方(乳山)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工作人员从首台下线的10兆瓦级风机前经过。新华社发

市民骑着共享单车在荣成市樱花湖体育公园畅游。吴建波摄/光明图片

在荣成市爱伦湾海域沿海一处海带晒场,养殖工人在晾晒海带。 新华社发

鸟瞰威海。威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夏日时节的山东威海半月湾景区,碧海蓝天、海鸥飞舞,风景如画的海岸风光让众多游客沉醉其中。“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来了就不想走。”外地游客祝庆显兴奋地说。

三面环海、群峰拱卫,威海市因生态宜居闻名,三季有花、四季有色,处处体现着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威海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近日,本报记者与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来到威海,就当地如何将发展“含绿量”与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如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进行调研。

1.美丽蝶变 谱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6月,威海华夏城景区,满眼翠绿,鸟语花香,游人如织。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曾是尘土飞扬、满目疮痍的采石场。

沿着栈道一路攀登,从高处俯瞰,原本的采石立面,现在是景色秀丽的九曲街;原本的渣土矿坑,现在建起仿古建筑、民俗馆。华夏集团经过多年努力,修复矿坑44个,栽植各类树木1189万棵,寸草不生的渣石矿坑摇身一变,成为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的5a级景区,彻底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行至龙山花谷步道,讲解员赵静向游客介绍起一条路的变化:“随着华夏城全面复绿,这条‘生态路’成了周边居民的‘共富路’。目前,周边1万多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有13个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14.8%……”

具体可感的变化,让当地村民深有感触。华夏城景区员工、环翠区嵩山街道张家疃村村民孙万里说:“通过生态修复,环境一天天变好,我和许多村民都来到华夏城就业。旅游旺季,月工资差不多能拿到9000多元。”

矿坑废墟变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华夏城的蝶变是威海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缩影。生态修复治理还原美丽自然风貌,与居民共享绿色。调研组了解到,2018年以来,威海市共落实废弃矿山修复治理资金10亿多元,完成200余处废弃矿山修复治理,修复治理面积达600多公顷。

做好兴水用水文章,绘就人水和谐新图景,威海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让群众共享生态福利。

在威海文登区,杜营河如一条缎带穿城而过。该河流先后被评为“2021年山东省美丽幸福示范河湖”“2022年淮河流域幸福河湖”。

但在多年前,杜营河沿岸垃圾乱堆乱放,河水发臭、漂浮物多。如今,走在岸旁,河水清澈,河畔建有抱龙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文登学公园等,春夏之际还有黄脚银鸥与白鹭栖居,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近年来,威海市强化水域规划治理工作,通过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建立智慧河湖体系等举措,大力提升河道水质,稳步改善水生态环境。以杜营河幸福河湖建设为例,文登区按照“一轴三带三区辉映”的总体布局,以杜营河干流为轴,打造花卉种植、果蔬采摘、生态养殖等生态产业发展带,连接天福山红色文化旅游、召文台历史人文景观、于家庵村文旅教育体验等特色文化观光区,有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算好“生态账”,吃上“生态饭”,随着杜营河的水生态越来越好,与之相关的富民产业也在蓬勃发展。文登区文登营镇东杜梨村地处杜营河左岸,建有120多亩的大型桑葚休闲采摘园。

东杜梨村党支部书记孙东军指着杜营河介绍:“现在河两岸的芝樱花和油菜花海,正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多了,我们村的桑葚采摘也成了‘香饽饽’。”眼下,杜营河全力打造生态系统复苏、水韵人文交织、经济产业发展的幸福河湖体系,逐步实现“美丽河湖”向“效益河湖”“智慧河湖”的转变。

不仅是河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上,威海建立了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库,统筹推进生态人工鱼礁、海上综合平台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岸线整治修复和环境综合保护,加快培育海洋“新六产”,推动海洋牧场由粗放型经营向精致渔业转型。2023年,桑沟湾入选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夏季来临,地处黄海之滨、山东半岛东端的桑沟湾国家级海洋牧场迎来旅游旺季,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体验海鲜捕捞,感受耕海牧渔的乐趣。桑沟湾国家级海洋牧场以立体、生态、循环发展为特色,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开展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俱佳的活动,满足人们的多元旅游需求。

“通过海洋牧场吃上‘牧场养殖 观光旅游’饭,不仅让海水养殖产业焕发新生,更带动周边乡村居民就业,我们就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桑沟湾海洋牧场相关负责人于永超说。

2.生态宜居 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

日落时分,吹着海风,再来上一杯温热的咖啡……这是来自小石岛咖啡店“i am jojo小石岛·日落店”的美好与惬意。

以日落为背景,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苏荀怡拍摄了一条“来威海看海”的vlog。她说:“以前只知道威海是世界宜居城市,没想到这里连一砖一瓦都那么精致。”

威海依山傍海,凭借其坐拥山海的高颜值,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

提升城市“含绿量”,打造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威海立足自然优势,围绕里口山系构建“一环五联五纵五横”的快速通道体系,加快构建以昆嵛山、海岸带和羊亭河等河流为主体的“一屏一带十廊多核”生态空间格局,山海一体、蓝绿交融的生态空间为高品质生活奠定了基础。

“我们通过整治城区低效用地,精心打造园林绿化,有266个口袋公园及166公里滨海生态步道,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现实。”威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市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李瑞玲边走边向调研组介绍,威海在城市建设中处处以绿色为点缀,把“生态线”变成群众生活的“幸福线”。

威海像设计景区一样设计城市,保持当地独有的“大山海、小珠链”的特色城市风貌。比如,相继出台城市风貌保护条例,编制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和保护名录,高标准开展铁路沿线、海岸线、环山路沿线“三线整治”,先后完成沿海养殖征迁、岸线生态修复等整治修复工作,实现了“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目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表示,威海市依托已有的生态资源,通过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威海荣成市被称为“中国大天鹅之乡”。这里四季分明,既有海岸线、海岛等优美自然风光,又有海草房、胶东民俗、红色印记等历史人文景观,宜居宜游宜业。

“围绕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我们深度融入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布局,对450公里市镇公路和滨海步道进行全面升级,将全市90%的景点、民宿、海洋牧场等资源串点成线,将荣成市全域连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景区。”荣成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董昭胜介绍,在这里可以感受“一桌最海鲜、一个房车梦、一池天鹅舞、一腔故里情、一城仁爱风”“五个一”主题活动的魅力,可以体验乡村游、研学游、房车游等带来的惬意,感受“天之尽头、天鹅海岸”旅游品牌的风情。

“高颜值”带来“大流量”。据了解,包括火炬八街、小石岛、新威附路在内,威海拥有近百处免费网红打卡点。2023年,作为常住人口只有292万的城市,威海旅游从春暖花开火到白雪皑皑,全年接待游客5907万人次,游客人数增长66.8%,旅游收入增长69%。

3.依托优势 持续激活发展新动能

走进位于文登区的颐阳集团西洋参生产加工车间,一批批西洋参原浆饮品经过灌封、灭菌、烘干、包装等工序走下生产线,准备发往浙江、广东等地。

“西洋参对周边环境要求较高,生态环境要绿色健康。”山东颐阳集团董事长于海先说。文登是国内西洋参最大主产区,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年产鲜参8000多吨,已培育30余家加工企业,品牌价值达116.43亿元。

威海依托生态优势,把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要素,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优质的生态产品培育成为绿色发展新动能。

日前,在与黄海造船厂毗邻的威海朗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堆场边,一艘装载着6支长111.5米超大型风电叶片的货轮驶离码头。10小时后,货轮到达位于渤海中部的山东龙口海上风电项目,进行装机。

“这里曾是一个闲置8年的船厂。”威海朗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林志强说,公司将盘活这片土地,打造集生产、安装、运维、中转、部装为一体的“海上风电母港 产业园综合体”。

“除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三面环海的区位优势还给荣成带来了绿色低碳的海洋能源。”威海海高园(石岛管理区)风电专班负责人宋保额介绍,石岛处在山东半岛风电规划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风能和海域条件,上海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初步达成框架协议,双方将依托朗盛新能源风电装备产业园,在石岛共建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引入更多世界500强入驻。

荣成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殷波告诉调研组,近几年,随着山东省能源结构调整,荣成市地域优势愈发凸显,“核、风、光、储、氢”新型能源体系加速完备,各类能源项目频频列入省级规划。华能、国核两个示范电站落户荣成市,石岛湾核电厂址规划装机总量820万千瓦,附近8处国管海域海上风电场址列入《山东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21—2030年)》,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核电供暖首期工程可实现450万平方米清洁供暖,占荣成中心城区需求一半以上。

目前,以风电、水电、核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绿电”,已成为威海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

威海乳山市凭借独特的海域风能资源优势,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列为该市“加速突破,跨越追赶”发展的主要方向,全力推进风电引领新能源产业“乘风起势”,顺利进入山东省三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行列。

昆嵛山间,文登抽水蓄能电站年平均发电量为27.1亿千瓦时,是山东省装机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在发电的同时,还具有调峰、填谷、调频、储能等多重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充电宝”,可满足106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每年将为山东电网节约标煤13.23万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12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

核风光储门类齐全,各项千亿级能源项目持续推进,威海市成立新能源建设工作专班,以战略眼光全面统筹清洁能源发展等各项工作,调整能源结构步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正变成现实。

从万亩荒滩到现在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一栋栋承载着高端产业的高楼、一座生意盎然美丽如画的生态园区,威海高新区双岛湾科技城被温润的自然环境环抱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这里的一张金名片。

威海高新区商务局副局长石建坤说,这里集聚着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也坐落于此,成为支撑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隆起带。

如今,绿色低碳正为这座城市蓄足新动能。结合发展实际,立足优势特色,威海认真梳理并持续培育壮大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产业链,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4.威海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威海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势带动生态旅游,依托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产业的特色路径,让绿色低碳“新风”吹拂城市的山山水水,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党建引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持之以恒,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内生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爬坡过坎、久久为功的过程。要坚持绿色发展信念不动摇,坚持绿色发展的思路不动摇,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各级领导干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超越。

激发动能,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通过激发绿色新动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海洋产业、旅游产业、高端产业集群等,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把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绿色发展,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将生态环境转化为可交换消费的生态产品,使生态产品转化为生产力要素,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发挥好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用搞活经济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用发展经济的方式建立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共享生态红利,将生态产品的开发经营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生态保护,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经济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赵秋丽、李志臣;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为民;山东大学教授张林波,副研究员乔元波;中共威海市委党校教授王东普)

责编:张修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