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守护“家人们”的健康——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海岛女儿”王锦萍-凯发k8ag旗舰厅

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21年02月14日 10:25:27

上午9点多,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岛码头,呼啸的海风有些刺骨。全国道德模范、吉钓岛医生王锦萍挑起渡轮刚刚送过来的药品上路了。海岛路陡,近百斤的担子压在这位年近58岁的女村医肩头,令她走得有些吃力。临近春节,王锦萍怕海上交通受影响,这次多进了些药品。

一路踩着石梯,再爬上一个陡坡,就到了王锦萍的家。一栋二层的石头房子,一楼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摆着一张木桌、几把椅子以及装满药品的玻璃柜,旁边放着一张窄窄的小床,这也是她的诊所。

刚在诊所卸下担子,正要整理药品时,王锦萍的手机响了,岛上80多岁的独居老人林奶奶在电话中说她头晕,想到卫生所来检查。“您行动不便,在家等着吧,我现在就上您家去。”放下电话,王锦萍背上药箱就出了门。

查看了老人的情况后,王锦萍叮嘱她要按时吃降压药,并把下周的药品交给她。怕老人视力不好看不清,王锦萍在药盒上画下了一道道竖杠横杠:“盒上画这样一竖一横,就是每天吃一次,每次吃一粒;像这样画三竖三横的,就是每天吃三次,每次吃三粒。”

吉钓岛地处福建福清、长乐、平潭三地交界,面积仅0.74平方公里。岛上没有桥梁与大陆相连,岛内居民进出全靠渡船。天气恶劣时,风急浪大,渡船只能停运。当地人说,住在这样的小岛上,最怕生病。王锦萍是岛上唯一的医生,已经在这里坚守了35年。岛上老人多,他们都把王锦萍当作自己的女儿。而这位“海岛女儿”,也用35年的坚持,用心用情守护着“家人们”的健康。

岛上终于有了一名常驻医生

王锦萍是土生土长的吉钓岛人,从小目睹村民们种种生活不便,特别是就医方面的困难。她告诉记者:“小时候,有一次我妹妹发高烧,当时岛上没有医生,是邻居开船送我妹妹到镇上医院看病。当时自己就觉得,这里要是有医生就好了。”

1986年,王锦萍从当时的福清卫生学校毕业,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王锦萍本可以选择在城镇医院工作。但她还是遵从自己的初心,选择回到这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岛,到卫生所工作,成为岛上唯一的村医。从此,吉钓岛上终于有了一名常驻医生,大家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生病时只能坐船出岛求医了。

那时吉钓岛的条件十分艰苦,岛上没有通电,遇到晚上出诊,王锦萍就打着手电筒赶路,看诊都是在煤油灯、蜡烛的微光下进行。

王锦萍遇到的困难,还不止这些。最初,诊所房子是租的,后来房东因家里需要,把房子收回了。无奈之下,王锦萍只好把卫生所搬回了家。“那时我们一家住在楼上,楼下是诊所。晚上经常有夜诊,人家过来敲门,我全家人都醒了。”

卫生所只有王锦萍一个人,除了看病,其他事情也要她自己打理,比如取药。医药公司只负责将王锦萍订购的药品送上船,到达吉钓岛后,她需要用扁担把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药品挑回卫生所。以前吉钓岛没有码头,退潮时,船无法靠岸,王锦萍就挽起裤腿,蹚着水到船上拿药。冬天海水寒冷刺骨,王锦萍因此落下了风湿的毛病。

“只要我能迈开腿,就要出现在患者面前”

作为岛上唯一的医生,王锦萍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内科、外科都要看,创伤性的缝合也是她亲自上手。回到吉钓岛后不久,她发现岛上孕妇分娩有困难,就专门离岛进修学习,开始为岛上产妇们接生。“第一次帮人家接生很紧张,医院接生有很多医护人员,岛上只有我一个,我就自己给自己加油。”王锦萍说。

从中专毕业回到岛上,到2001年国家叫停家庭接生,十多年的时间,王锦萍在岛上共迎接了200多个新生儿,无一出现问题。

这些年来,王锦萍精心照料村民健康,上门服务从来不收出诊费。30多年来,对岛上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王锦萍都了然于心。村民也把王锦萍当作最信赖的人,不论是伤风感冒,还是头疼脚痛,只要一个电话,王锦萍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如果遇到危重病人需要送到镇上或城区医院,她也总是跟随过去,她说这样可以在路上随时抢救病人。

30多年来,王锦萍靠着一个药箱和一双脚,走遍了海岛的每个角落,她的药箱也成了“海岛120”。

有一年冬天,王锦萍在出诊的路上摔伤了腿,就在她腿伤未痊愈之际,70多岁的陈月仙老人生病了。得知消息,王锦萍在半夜里顶着呼啸的海风,一瘸一拐前往她家,为老人输液治疗,让老人感动落泪。随后连续几天,王锦萍忍着疼痛坚持到病人家里治疗。“这是医生的天职,只要能迈开脚步,我就会出现在患者面前。”王锦萍说。

“‘二姐’就像我家的亲闺女”

一直以来,吉钓岛的村民们都有一个念头,不以讨海为生,才算过上好日子。在王锦萍回到海岛这些年,年轻人慢慢离开这里,留下来的大都是老人。王锦萍告诉记者:“如今岛上有400多位村民,一半以上是老人,还有许多是独居高龄老人。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到他们家里去看看,给他们检查下身体,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

林道康老人今年84岁,患有多种慢性病,他是王锦萍平日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今年春节临近,王锦萍照例到老人家中,给他测量血压,并带去老人日常服用的药品。林道康老人行动不便,他的床头有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一些重要内容。在笔记本扉页,老人记下了最重要的几个电话号码,一个是他女儿的,一个是他孙子的,还有一个就是王锦萍的。

岛上不少老人都和林道康一样,把王锦萍的电话号码写在最显眼的位置,遇上什么紧急状况,儿女可能不在身边,但王锦萍永远都在。一起生活了30多年,在他们眼中,王锦萍早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医生,而更像是他们的女儿。

称呼很能够反映出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特别是在含蓄内敛的岛民中间。吉钓岛上的村民不叫王锦萍为王医生,而是亲切地称呼她为“二姐”,因为她在家中排行老二。“‘二姐’就像我家亲闺女,碰上身体不舒服或是家里有事,一个电话准到。”林道康老人这样说。在岛上,老大妈平日里家中有好吃的,总不忘拿一些到“二姐”家;村里的老大爷没事就喜欢在卫生所门前转转;自己在外打工、父母还留在岛上的人常常会给“二姐”打电话,拜托她去家里看看……王锦萍成了大家贴心的“二姐”。

现在,王锦萍睡觉都要把手机放在床头,并把音量开到最大,就怕听不到电话铃声。她说,作为岛上唯一的医生,必须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看到诊所开着门,我们才能睡踏实”

长年坚守在孤岛上,王锦萍觉得最愧对的就是家人。1993年,王锦萍的母亲和弟弟妹妹都离开海岛,去了福清市的海口镇,王锦萍选择了留下;1994年,王锦萍的大儿子离开吉钓岛进城读书。按照当地习惯,孩子离岛进城读书都要妈妈一同进城陪读。但王锦萍舍不得离开海岛,还是选择留下。

2002年,王锦萍的小儿子也要离岛进城读书,由于一直觉得亏欠孩子们,这一次,王锦萍下决心离开吉钓岛,陪小儿子进城读书。她把这个想法透露给来看病的老人,老人说:“你离开了,我们岛上就没有医生了。我们老人要是生病了,该怎么办呀!”听了这话,王锦萍眼泪都流下来。她打消了离岛的念头,为儿子办理了寄宿。

王锦萍的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小儿子离岛后,一大家子只剩王锦萍一人还生活在岛上。每次家人劝她离岛回家团聚,她就说:“岛上只有我一个医生,我要是离开,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就可能拖成大病。”每逢佳节,她只能拿起电话打给家人,听听他们的声音以解思念之情。

如今,岛上的老人们都爱到诊所来逛逛,在门口晒晒太阳聊聊天。老人们说:“我就是看看‘二姐’在不在家。看到诊所开着门,我们才能睡踏实。”

这些年来,王锦萍的诊所每天清晨5点开门,直至晚上9点才关门。遇到有人打电话求诊,她再晚也会赶过去。如果不是出长差,就算离岛开会或培训,她也总是把诊室的门开着,为的就是告诉老人们,自己很快就会回来。王锦萍告诉记者,自己很少出去旅游。“出去了也记挂岛上的老人,还不如不去。”

1963年出生的王锦萍今年已接近58岁了。她2018年退休后又被返聘,继续留在吉钓岛为大家看病。2019年,“海岛女儿”王锦萍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前一段时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义无反顾,牢牢守护全岛村民生命防护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2020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医生。

“去年疫情闹得凶的时候,我在家很害怕,‘二姐’经常来看我,帮我检查身体。每次一看到她,我就安心了。”95岁的王雪梅老人对记者说,十几年前的一个晚上,自己突然发病、高烧不退,家人只好给王锦萍打电话,还在镇上培训的王锦萍连夜坐船赶回海岛,救回了她一命。“‘二姐’就是我们这里的‘健康守护神’。”

春节快到了,王锦萍的家人盼着她回福清市区团聚。“今年还是要留在岛上过年。没办法,还是不放心岛上的老人。”王锦萍说道。(记者 高建进)


  • 下一篇:
  • 上一篇:
网站地图